高老头的读后感

时间:2024-02-22 00:26:37
高老头的读后感 15篇

高老头的读后感 15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老头的读后感 ,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老头的读后感 1

这个寒假,我读了被誉为‘巴尔扎克最优秀的作品’的《高老头》,它被称为《人间喜剧》的序幕,曾被选为世界十大小说之一。

它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巴黎的沃盖公寓中住了一些来历不明的房客,有狠毒的阴谋家,年轻的大学生拉斯蒂涅………可最受人注目的房客数高老头莫属,这个行为怪异的老头在大家眼里始终是个谜。生活俭朴,衣着寒碜的他却经常有两位年轻漂亮,衣着华丽的太太去探望。这两个女人一进门就把门关住,很小声的说话,这引起了房客们的注意。后来经过一系列事情的发生,才使房客们知道,高老头卖掉自己的宝贝是为了替已经做了伯爵夫人和银行家夫人的女儿们还债。可是她的女儿们呢?在这个可怜的老头临死前都没能来看他一眼,而那个可怜的老头在死时还想着自己的女儿穿着美丽的晚礼服去参加晚宴。

巴尔扎克以拉斯蒂涅和高老头的生活作为两条主线,分别为我们展开了人物各具特点的生活。拉斯蒂涅是一名出身破落贵族家庭的青年,他想成为一名清廉正直的法官,但是在巴黎的奢华生活的影响下,加深了对‘出人头地’的渴望。他利用各种交际应酬,借助于人与人之间丑陋的利益和金钱关系,渴望在上流社会找到落脚点。

在拉斯蒂涅的生活节奏下,又缓缓展开了高老头由生活富足到没落的事实真相:高老头对两个女儿的爱之深切,使他为两个女儿‘投资’了大量的金钱,使她们嫁入豪门,而两个女儿却从不珍惜高老头的父爱。

巴尔扎克将高老头的善良,淳朴,两个女儿的虚伪描写的淋漓尽致,人物形象多姿多彩,从寒酸的公寓到富丽堂皇的贵族宅邸,通过伏盖公寓的不同人及各个阶级各种身份的人的不同命运,展现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虚伪又丑陋的金钱关系。

“第二天下午2点左右,高老头的病情又加重了……临死之前,高老头哭天喊地地想见自己的女儿一面,但这丝毫也感动不了女儿的冰冷心肠。”

高老头的读后感 2

前几天刚把《高老头》这本书看完了,深深感觉到资本主义社会那种人情的淡薄,当时人们唯一的追求就是金钱和权利,

在此书中的主人公高老头就是最大的受害者。高老头是一个爱女如命的没落商人,他把两个女儿看做他的心肝宝贝,他给她们还债,满足他们的一切需求。他以为这样就栓住了女儿,日后能得到她们的尊重与孝敬。但是当他们的女婿得知他一无所有的时候,他们开始讨厌他,奚落他,遗弃他。

因为他已经没有了利用的价值,只会给他们丢脸,两个女儿身不由己,不得不顺从丈夫的意见。高老头一辈子过的屈辱、逆来顺受,最大心愿就是能得到女儿的认可与接见,可这些就是因为钱他一样都不能实现。他痛恨自己不能永远有钱,这样就能拉紧栓住女儿的缚绳。直到高老头离开人世,两个女儿也没有到跟前去看一看他们的爸爸。

高老头为了两个女儿宁愿付出自己的生命,世界上还有比这更伟大的情感吗?在当时那种社会风气下它显的多么伟大、让人崇敬。弥留之际,他不得不发出“我对她们的爱,她们都以怨报德,像刽子手似的对我施以酷刑”。很可惜,高老头的过分执着使他在临死的一天才认识到了社会的本质。

他那两个女儿一个选择了金钱---嫁给了一位银行家,一个选择了地位---嫁给了一位男爵,它们所选的路不同,但同时选择了上流社会,也同时放弃了父亲---深爱着她们的父亲!她们只有在最困难的时候想到了父亲,把他的一切都掏空后竟然抛他而去,连死的时候都没见上一面,虽然她们都有各自的理由。最终,她们失去了父亲的庇佑,同时也失去了快乐,失去了自己的一切。这也许就是她们应得的,而这一切只因为一个父亲的爱,过分的爱,畸形的爱!

在这样社会里,人们已经成了物质的奴隶,金钱的俘虏,衍生的是一些麻木不仁、冷漠、嘲笑、六亲不认的卑鄙情感。人与人之间不存在真正的感情,所有的一切情感都是表面上的掩人耳目的,骗人的,浮夸的,自欺欺人的。

时代造就人,在那个金钱至上的时代里,谁能不爱钱?一个个为了钱,勾心斗角,你争我斗,又向我们道出了人是一代比一代冷酷,一代比一代无情。

泪,痛斥的泪,悲伤的泪,痛恨的泪,凄凉的泪……愿高老头的悲剧不再重演。

高老头的读后感 3

看到高老头的遭遇,我并没有太多的震撼,(我对我的“无动于衷”感到震惊!或许是“见怪不怪”了吧?!就象看多了对“我要读书”的贫苦孩子的报道,现在再多一点“我要读书”的字眼已经不会吸引我的眼球一样。或许是现代社会的我们对“司空见惯”已不屑一顾了吧?我不知道这种表现能否用“麻木”来形容。)我不想给他悲伤的眼泪,也不想给那两个女儿太多的指责,我只想对拉斯蒂涅的变化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话。

他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金枝欲孽》中的如妃。记得她的宠太医说过一些话,大致是这个意思:如妃当年并不是现在的这样算计人。她刚进宫时也是一个天真、单纯的小女孩,对人对事毫无心机。可就是这后宫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让她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拉斯蒂涅和如妃也差不多吧?

最初,他想靠学问谋求财富,可是那个脓包波阿雷击碎了这个梦想,于是他转而改变了方向。当初涉世不深,良心未泯的他,看见巴黎社会骇人听闻的罪恶感到恐怖恶心,可随着一步步深入到社会的脏腑,他的是非善恶之心渐渐淡薄,自私的欲望愈来愈强烈,最后抱定不择手段向上爬的决心,投入了巴黎社会的残酷格斗。

也许你会觉得他可怜?也许你会觉得他可悲?不,大可不必,我亲爱的朋友!我们应该为他感到高兴,为他庆幸!

社会上有两种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在当时的巴黎社会下,拉斯蒂涅只有两条出路:要么依旧穷苦下去让家人的希望落空并象高老头那样处处受人欺负,同时他还要忍受自己良心的谴责,抱怨社会的不公……;要么他就象宴会上的那些“少爷”,有钱有吃有穿有女人,受人的巴结……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条路呢?我相信,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甘于穷苦且不快乐的境地。我们不知道拉斯蒂涅有钱后是否会快乐,但他没钱是一定不快乐的。

在此情况下,我亲爱的朋友,你是否能理解我所谓的“为他庆幸”呢?

高老头的读后感 4

而两个女儿对父亲的爱是建立在金钱之上的,他有钱时她们假装爱他,偶尔还会去看他,说一些甜言蜜语哄他开心。但在外面她们不愿承认自己有一个丢脸的父亲,一个做父亲的竟要偷偷地去看女儿!她们去看父亲,同他说话也全都是为了钱。临死前高老头已经没有钱了,于是她们任凭父亲在病床上受苦,请也请不来。高老头死前终于醒悟过来,“一切都是我的错,是我纵容她们把我踩在脚下的。”他感叹到:“钱可以买到一切,甚至能买到女儿。”高老头在病床上说的那些话,是对那个社会最猛烈最无情的 ……此处隐藏5751个字……欲横流`极端丑恶的图画,展现了法国金融资产阶级当政时期的金钱关系和金钱对人心的腐蚀,暴露了在金钱势力支配下资产阶级的道德沦丧和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解释了贵族资产阶级的必然灭亡!

高里奥老头是作家着重刻画的人物,他对女儿深深的爱无比的高尚,令人钦佩,不禁让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父爱是一口井,子女那浅浅的同,怎么能量出父爱的深度呢?高老头的爱换来了什么?换来的是资产阶级吃人的面目!换来的是没有人性的“回报”!换来的是临死前没有子女送终,只得独自仰天长叹“钱能买到一切,买到女儿。”谈起父爱,虽已是老生常谈,有谁真的了解,又有谁以等价回报了呢?

拉斯蒂涅是作品中的另一重要人物,外甥来的大学生,经过鲍赛昂夫人“越没有人性就越可以步步高升”的告诫,逃犯付托冷“要想弄大钱就要大刀阔斧的干”的指点,使他懂得了金钱的重要性,学会了豺狼哲学,在埋葬高老头的同时,他也埋葬了自己的天真`正直和良心!彻底! 巴尔扎克真是伟大,他让我们明白有事父母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他让我们明白有事金钱可以迷惑人心;他让我们明白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人。

苏醒吧!不要让文学作品中的悲剧在现实社会中上演!

建议大家去读一下《高老头》,因为我的语言实在是生硬的对不起大家,原文更有感染力!

高老头的读后感 13

前几天,我刚好读完了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写的一部著作《高老头》。这部著作主要讲述了在巴黎的一所公寓里,住着一名叫高里奥的老头,他六年前住进了公寓,不知为什么他由最好的房间换到了最差的房间,人也越来越瘦。终于,高老头的变化之迷被穷大学生拉斯蒂湿揭开了。原来,高老头是个面粉商,在法国大革命中发了财,他异乎寻常地宠爱自己的女儿,他把无以复加的父爱倾注在女儿身上,从小培养了她们极度的虚荣心。他以每人八十万法郎的嫁妆,使大女儿娜齐成了伯角夫人,使二女儿但斐纳嫁给了银行家纽心根。

为了不使女儿女婿丧失高贵的身份,他放弃面粉生意,寄寓在伏盖公寓里,为了满足女儿的虚荣心和金钱欲,他把自己所剩无几的年金和仅有的一些金银器具都消耗殆尽。当他消耗尽了所有的家私,再也炸不出油水的时候,却被女儿们遗弃了。在弥留之际,他思念女儿,盼望见女儿最后一面,但终不能如愿,带着满腔的怨恨离开了人世。

高老头在临死前和拉斯蒂湿说的一句话对我的印象特别深刻:“钱可以买到一切,甚至能买到女儿。”可两个女儿只认钱而不认父,在迷人的外表下藏着一颗丑陋的心灵。

《高老头》这部小说作者以高老头和拉斯蒂斯两个人物平行而又交叉的故事情节为主线,反映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复杂现象,同时又着力批评了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故事在“伏盖公寓”和贵夫人的“沙发”中展开。巴尔扎克把两个女儿的阴险、虚伪和高老头的善良、纯朴描写得如此淋漓尽致,一批具有个性的人们——展现在人们面前。

如今,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同样不乏利益熏心,权力至上,为了金钱不择手段之人。在这些人眼中,亲情,友情,甚至爱情都是次要的。各种新闻媒体曝光的各种遗弃老人的情况,屡见不鲜,而社会普遍存在的空巢老人的现象不也从某种意义上痛斥着不孝的子女吗?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如果一个人对把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父母都可以遗弃,那他活着的意义大概也就剩下对这个社会的剥夺吧!

高老头的读后感 14

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一向被称为《人间喜剧》的序幕,曾被选为世界十大小说之一,它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

在巴黎的一所公寓里,住着一个名叫高里奥的老头,他六年前住进了公寓,不知为什么,他由最好的房间换到了最低等的房间,人也越来越瘦。终于,高老头的变化之谜被穷大学生拉斯蒂涅揭开了。原来,高老头以前是个面粉商,他为了讨好两个女儿,卖了店铺,把钱分给了她们。两个女儿如愿以偿地得到了钱后,竟把高老头从家里赶了出来。 心狠手辣的女儿们又来向高老头要钱,可怜的高老头被逼付出了最后一文钱,致使中风症发作。临死前,高老头想见女儿们最后一面,都被推辞掉了,而他就只能在一张破床上孤苦伶仃地离开了人世。

《高老头》这部小说,从多方面描写了19世纪的贵族社会,同时,又着力批判了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高老头在临死前和拉斯蒂涅说的一句话对我的印象特别深:“钱可以买到一切,甚至能买到女儿。”可两个女儿只认钱不认父,在迷人的外表下藏着一颗丑陋的心灵。巴尔扎克把两个女儿的阴险、虚伪和高老头的善良、纯朴、描写得淋漓尽致,一批具有个性化的人物,一一展现在人们面前。

对老头除了同情还是同情,两个女儿,对单独抚养着他们长大的父亲,不带着任何感激情感,只是不断的向老父亲要钱。这很现世,但反观这些他“高尚”的父道,究竟还是毁了孩子,对于这双方之间,不管什么亲情的话,他们的利益关系是十分明显的。这也使得亲情在这之中变得庸俗无道非常之黯淡。

我们没有太多郁郁寡欢的时候,至少我们要庆幸自己不像高老头的女儿一般生活在温室中,反倒在父亲及其需要自己的时候,将他抛掉。人性不在丑不丑恶的问题上,我们觉得对得起良心的事,做出来,可能会适得其反,正如老头对两女的做法。他无异于基督教中神圣的殉道者。可惜上帝不会为此让他延年益寿,反倒是他两个物质的女儿为此生活得更好。我们能做的仅是在他逝世之后,赞颂他暂且算得上伟大的父爱,但却不一定是好的。

高老头的读后感 15

和往日一样,坐在阳台的木椅上,翻开此书,一页,两页。不禁又掉下了眼泪,这本书是《高老头》。

此书讲了一个悲惨故事:高老头有了两个女儿,他十分宠爱自己女儿,女儿想干什么都成全她们。女儿到了出嫁年龄,高老头,那位好父亲又给了她们每人80万陪嫁金,只留给了自己8000至10000法郎。他认为,女儿是自己的女儿,总要让她们幸福。可是,女儿却不顾亲情把他赶了出去。读到这儿时,我流下了了眼泪。我猜,高老头肯定还没仔细想过,赶走自己的人竟是自己的女儿!

这本书是法国的巴尔扎克,他想要表达什么,我想大家应该知道。我盼望着最后情节会改变,可惜没有。高老头的那两个可耻的女婿还给高老头雪上加霜,一有什么债就让高老头女儿叫高老头还。高老头自己穷的活不下去了,没法替女婿还债了,连自己餐具也卖掉了,给女婿还债,从西装成了破背心。最后,他太累了,病倒了。

我看到这时,叹了一口气。现在,高老头病倒了,女儿和女婿应该买几件衣服和一些药过来看望高老头吧。没有,并没有,别说买衣服买药了,连看也不过来看望。我不禁联想到报纸上的事件:浙江一户人家,母亲去世,父亲卧病在床,为了生活,姐弟俩一边学习,一边捡废品卖钱,感动了无数人。为什么?为什么?同样是父亲卧病在床,同样是两个孩子,为什么相差这么大?

高老头临死前,一直叫着自己女儿,可女儿仍然不愿去看望下自己父亲。在这里,我多么想批评下高老头的女儿:“那是你们父亲啊!父亲啊!你们父亲为了你们的生活付出了那么多,你们怎么那么残忍啊?你们忍心吗?你们父亲只想看看你们啊!也就死无遗憾了!”

合上书的最后一页,我沉默了。我想:为什么人们对金钱那么着迷?为什么对金钱的喜爱超过了自己的亲人?希望世界上的父亲没有第二个高老头。

《高老头的读后感 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